《論語·堯曰》中有“子張問于孔子”的師生對話,對話中,孔子提出了“尊五美”思想,“尊五美”具體講什么呢?
先來看看原文:
子張問于孔子曰:“何如斯可以從政矣?”子曰:“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”
子張曰:“何謂五美?”子曰:“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。”
子張曰:“何謂惠而不費?”子曰: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?君子無眾寡,無小大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”
這段話用現在的語言來解釋就是:
子張向孔子請教:“怎樣做就可以從事政務了呢?”孔子說:“尊崇五美,摒棄四惡,就可以從政了。”
子張又問:“什么叫五美?”孔子說:“君子(從政者)給人以恩惠,自己卻不需要什么耗費;役使老百姓,老百姓卻沒有怨恨;有合理的欲望,卻不貪得無厭;泰然自若,卻不驕傲蠻橫;富有威嚴,但不態度兇猛。這就是五美啊。”
子張接著問:“什么叫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要什么耗費?”孔子解釋說:“借人民能夠得利的事情而使他們得利,這不就是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么耗費嗎?選擇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時候去役使,誰會怨恨呢?想得仁便得到了仁,又有什么貪心呢?君子無論人多人少,事大事小,從不敢怠慢,這不就是泰然自若卻不驕橫嗎?君子衣冠整齊,目不斜視,莊重的樣子讓人望而生畏,這不就是威嚴卻不兇猛嗎?”
據相關的統計,在《論語》中,提到“美”的地方共有14處,除了《堯曰》篇,其他還散見于《學而》《八佾》《里仁》《雍也》《泰伯》《子罕》等篇。其中,有10處提到的“美”是“善”“好”的意思,既用于討論其所認為的音樂、物品等“聲色之美”,也用來說明其所主張的政治理念、道德修養的“政德之美”。
春秋時期,為政者多數缺乏民本思想,想到的是如何攻城略地或苛責于人??鬃又v的“五美”“四惡”,正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觀點,其中包含了豐富的“民本”思想??鬃诱J為,為政者必須尊崇“五美”。
先說“惠而不費”。“惠而不費”就是讓大眾享受到利益而為政者不必捐己所有。有句諺語叫“身在公門好修行”,這其實就蘊含了“惠而不費”的思想在內,如果為了“惠眾”而消耗自己的財產,這樣的施惠數量不僅不會大,更不會持續。一項好政策出臺,要做到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。“惠而不費”在個人生活中也是存在的,比如助人為樂在嚴格意義上就是一個“惠而不費”的表現,于人有利而于己無損。你要是惠而“有”費,把自己的財物贈送給他人,對方還不一定敢接受。因此,我們要提倡“惠而不費”的風尚,身體力行地去踐行。
再說“勞而不怨”。“勞而不怨”意思是讓百姓服勞役而不會遭到抱怨。在過去的封建社會,百姓往往對無休止的勞役持反對態度,甚至最終導致諸如陳勝、吳廣等人揭竿而起。那么怎樣才能做到“勞而不怨”?孔子說:“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?”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:一是讓人們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;二是要求人盡其才、物盡其用,這樣才可能讓其價值得到最大體現,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,反之就會是事倍功半,甚至功敗垂成。其實,我們平常說的任勞任怨就是“勞而不怨”的體現。任勞容易任怨難,大家都有深刻的體會。所以,作為從政者能讓一個人做到任勞任怨并不是簡單的一件事。
如果說“惠而不費”“勞而不怨”側重領導水平,那么“欲而不貪”“泰而不驕”“威而不猛”則體現的是個人的修養和素質。
“欲而不貪”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性的問題,為政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“不貪”。“食色性也”“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”。要做到“發乎情,止乎禮”“欲得其中”。“欲而不貪”中的“欲”不是廣義的欲望,而指的是正常合理的欲望,是積極向上,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,是向善的力量。“不貪”指的是對欲望的追求不要超過合理的界限,否則,就會發展為貪婪、貪欲,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,一旦打開我們就無法對其進行控制,最終反受其害??鬃诱f的“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?”意思是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,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?這里的“仁”就是代表了正確和美好的東西,要求人們通過正當合法的方式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利益。一方面要獲取最大的利益,同時又要遵循正當合法的途徑,體現的不僅僅是極高的智慧,更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。
“泰而不驕”是說態度舒泰而不驕傲,也指有地位、有權勢后不驕傲。這就不僅要有不憂不懼的健康心態,保持心平氣和,遇事泰然自若,同時還不能矜己傲物,裝模作樣,色厲內荏,給人盛氣凌人的感覺??鬃诱f:“君子無眾寡,無大小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”在順境,諸如官運亨通,春風得意,就得提醒自己要謙虛,沒有比較之心才能安于泰然,反之就容易產生高下優劣,驕嬌之態隨之就來了。
至于“威而不猛”,意思是有威儀而不兇猛,即威嚴而不失敬畏,不給人兇猛可怕的感覺。一個人具有威嚴的氣質,給人不怒自威的氣勢,這實際上是一個人底蘊的表現,這種底蘊決定著人的行為模式。“威”是一個人內在力量和自信的外在表現,“猛”是一個人外在反應和沖動的表象??鬃又v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。”(《論語·學而篇》),講到儀表態度莊重威嚴的重要性,要求我們不能過分嚴厲而讓人有兇猛的錯覺。儒家講求中庸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。威嚴本來是指別人見到你會產生的敬畏之情,是“敬而重之”;如果威嚴過分就會變成兇猛,讓人懼怕,變成“敬而遠之”。當然,領導者太過溫和,失卻威嚴也不行,如果與下屬過分親密,稱兄道弟,下屬就會太過隨便,不好管理。所以好的領導者應該像孔子一樣“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”。
所以,“泰而不驕”“威而不猛”主張為政者個人修養,作為領導者,往往很難受到紀律約束,因此更加需要自我節制、自我約束。
“五美”思想可以幫助領導者樹立良好的形象。作為個人,立足于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之中,融合于不同人際關系之間,對社會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,對社會要有所貢獻,而不只是向社會索取,不懂得感恩。由此可知,“五美”思想不僅對領導人從政有幫助,對于普通人修身做人、為人處世也大有裨益。
[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教授、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]